2公1母水雉住進「浮地」,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公私協力復育棲地的最佳展現。(圖/嘉義縣野鳥學會陳建樺提供/中國時報呂妍庭嘉義傳真)
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透過公私協力,在嘉義縣水上鄉九芎埤種植印度莕菜、菱角等浮葉植物,營造約0.3公頃水雉棲地,成功吸引2公1母水雉住進「浮地」,還產下1巢4顆卵,卻在歷經風災豪雨後,卵蛋因泡水失溫,抱憾未產出水雉寶寶。為讓珍貴水雉能在新棲地安心繁衍後代,嘉義分署再接再厲,將全方位改善棲地環境,期待明年迎來水雉新生兒。
水雉是農業部公告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,民國78年被公告為保育類野生動物,歷經30餘年,台灣本島水雉族群數量從評估不到50隻,至113年台南市冬季族群調查已突破3000隻,是台灣野生動物族群復育的標誌性物種。但近年菱角農老化、轉作,棲地面積逐漸萎縮,前幾年大旱,嘉南平原菱角田區一度停止灌溉,氣候及農業變遷多重衝擊下,水雉正面臨險峻的生存困境。
為營造水雉生活棲地,嘉義分署向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認養嘉南埤圳國家級重要溼地,投入營造九芎埤,今年5月近50位志工,溼身在九芎埤種下2萬株印度莕菜及菱角,經過一段時間,浮葉植物開枝散葉,葉片相連形成一整片水雉可行走的「浮地」,成功復育出棲地。
當地塗溝社區及長期關注水雉保育的嘉義縣野鳥學會持續維護、監測九芎埤棲地,6月26日回報首度有水雉回到九芎埤,並記錄到2公1母穩定利用新生棲地傳宗接代,7月19日肉眼可見鳥巢有4顆蛋,宣告第1年棲地復育已成功吸引水雉繁殖。
就在眾人滿心期盼迎接水雉寶寶時,7月中南部陸續遭逢風災以及西南氣流帶來的連日豪雨,九芎埤水位驟升,不但水生植物因水位過高部分被拔起,巢中的蛋疑因浸在水中失溫,未能孵化,凸顯極端氣候下,野生動物面臨更多風險。
首年嘗試復育留下缺憾,嘉義分署認為,有水雉棲息、下蛋,代表棲地復育具可行性,明年將嘗試從底泥、病蟲害、外來種移除及水位控制等方式,優化環境,讓水雉安心生活,繁殖下一代。
原文網址:https://www.ctwant.com/article/459315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