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媒指出,德國希望降低對中國無人機及零組件的依賴,正考慮向台灣採購無人機與關鍵零件。示意圖。(資料照)
歐祥義/核稿編輯
〔財經頻道/綜合報導〕外媒指出,德國希望降低對中國無人機及零組件的依賴,正考慮向台灣採購無人機與關鍵零件,作為「中國以外」的替代方案,而1份報告顯示,2025年第1季德國成為台灣製無人機的第2大進口國。
德國之聲(DW)報導,德國聯邦國防軍大學情報與安全研究中心(CISS)研究員Verena Jackson表示,雖然目前中國仍占據無人機市場的主導地位,約佔全球產量的70至80%,但台灣正成為供應鏈中的「新星」。
DSET國家安全計畫副主任張紘綸表示:「台灣企業的優勢在於,我們試圖做到產品完全不含中國成分,這對歐洲合作夥伴來說具吸引力。」
報導指出,自2022年以來,台灣擴大發展本土無人機產業,建造不受中國影響的「非紅色」供應鏈。
據DSET報告,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,歐洲已超越美國,成為台灣無人機的主要出口市場。這項轉變發生在中國以國家安全為由,收緊對無人機及相關軍民兩用零組件的出口管制之際。
許多分析人士認為,在很大程度上,由於中國與俄羅斯關係密切,而對中國加大施壓,促使歐洲積極追求國防自主,試圖自行生產武器和無人機。
德國前外長貝爾伯克(Annalena Baerbock)去年訪問北京時曾警告,中國工廠製造的無人機「正在歐洲中心破壞和平」,並「危害歐洲的核心安全利益」。
Verena Jackson補充,自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,德國已認識到,中國在網路安全和無人機領域構成「風險」。
他也坦承,德國在無人機整機和零組件方面,仍高度依賴中國,並補充,在中國掌握稀土等無人機關鍵原料的情況下,德國要完全切斷與中國的供應鏈聯繫並不現實。
因此,德國正嘗試在軟體、感測器和晶片等關鍵領域實現供應來源多元化,因為這些領域涉及更高的國安風險,而在此情景下,擁有全球最先進晶片製造能力和強大資通產業的台灣,有機會在德國供應鏈中發揮關鍵作用。
張紘綸表示,雖然台灣企業在德國無人機市場的市占仍小,但台灣試圖提供給德國的正是「馬達與晶片」等關鍵零組件,還有台灣在系統整合方面的經驗。
Verena Jackson指出,雖然德國大型企業長期與中國供應商合作,但德國一些地區的無人機產業正快速擴張,新創企業也越來越傾向與台灣合作。
6月台灣與總部設於美國和德國的Auterion簽署合作協議,採用曾在俄烏戰場驗證過的無人機軟體,來強化台灣因應中國日益增長軍事威脅的防衛能力。
在積極向其他民主國家供應無人機與關鍵零組件的同時,台灣仍持續努力滿足自身需求,期望在2028年前將國內製造商的年產量提升至18萬架無人機,不過目前年產能僅8千至1萬架。
根據DSET報告,造成此問題主因包括「無中國元素」無人機成本較高、國內採購量有限,還有外國政府訂單不足。
DSET國家安全與經濟安全研究計畫政策分析師方怡然指出,當前首要任務是依照美國無人機系統(UAS)安全計畫,提升台灣無人機的網路安全性,這將有助於打開歐洲市場。
Verena Jackson表示,一旦美國與台灣在無人機領域加強合作,德國企業勢必會跟進。
不過,德國在降低對中國無人機及零組件依賴的過程中,也面臨自身挑戰。Verena Jackson坦言:「我們的採購法極度重視成本,而中國依然是成本效益最高的選擇。」
Verena Jackson補充,即便想在網路安全或其他安全層面進行調整,也需要時間逐步落實。
原文網址:https://ec.ltn.com.tw/article/breakingnews/5093281?utm_campaign=STARK_all_DQN&utm_source=BREAKINGNEWS&utm_medium=hotnews_righ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