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肖像授權需謹慎,避免淪為深偽素材;示意圖,非新聞當事人。(路透)
〔編譯陳成良/報導〕法新社16日報導指出,隨著人工智慧(AI)技術普及,部分演員、模特兒或一般人選擇將自己的肖像權授權給AI行銷公司以賺取外快,卻沒想到自己的「數位分身」竟遭濫用,出現在可疑的醫療廣告、網路詐騙內容,甚至政治宣傳影片中,讓他們始料未及且後悔莫及。
報導以南韓演員李先生(Simon Lee)的經歷為例,他驚訝地發現自己的肖像被AI後製成婦科醫生或外科醫師,在TikTok和Instagram上推銷可疑的健康療法。他向表示,若是一般的廣告尚可接受,但這明顯是詐騙,然而合約條款卻讓他難以要求下架影片,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數位分身推銷減肥茶或用冰浴治療青春痘。
法新社分析,對企業而言,使用AI生成或修改真人肖像製作廣告影片,成本遠低於實際聘請演員拍攝,效果又比完全虛擬的AI頭像更逼真。這種模式快速且廉價,也讓品牌藉此展現其擁抱新科技的形象。製作過程通常只需半天拍攝,演員在綠幕前依提示做出各種表情,AI就能以此為基礎,生成能說各種語言、表達不同情緒的數位分身
然而,問題出在合約。儘管授權肖像能帶來數百至數千歐元的報酬,但複雜難懂甚至暗藏不合理條款的合約,常讓急於賺錢的授權者未能充分理解風險。以紐約演員科伊(Adam Coy)為例,他為了一年約1000美元(約新台幣3萬2780元)的酬勞授權臉部聲音,事後坦言是為錢妥協,卻沒料到其數位分身竟被用於宣稱來自未來、預言災難的影片,只因他的合約僅禁止色情、菸酒相關用途,並未限制此類內容。
更嚴重的案例是英國演員葉慈(Connor Yeates),他以4600歐元(約新台幣16萬元)簽下3年合約後,竟發現自己的肖像被用於宣傳布吉納法索2022年政變上台的領導人特拉奧雷(Ibrahim Traore)。
專精商業法的律師瑪奇歐迪(Alyssa Malchiodi)警告,許多授權者簽約時並不完全了解後果。她提醒,若合約中使用「廣泛、永久、不可撤銷」等字眼,給予公司完全所有權或無限制使用權,就是重大警訊。這類合約常包含全球性、無限制、不可撤銷的利用權,且無權反悔,形同霸王條款。
瑪奇歐迪強調,科技發展速度遠超法律規範,「這些都不是虛構的臉孔」,呼籲各界應更加謹慎。
原文網址:https://news.ltn.com.tw/news/world/breakingnews/5014022